“2014——可穿戴科技之年”发展前瞻
http://www.huxiu.com/article/24540/1.html
A-A+
张学玮 2013-12-12 09:52 15 可穿戴设备投稿
面对新技术、新潮流、新应用,互联网业界流行一句话“All this has happened before,and all of it will happen again”。2013年末,在被称为“可穿戴科技崛起之年”的尾巴上,又有人打出“2014将成为可穿戴科技之年”的预言。的确,2013年,Google Glasses、Smart Watch、Galaxy Gear、inWatch、Ride:HUD、SmartWig……各种“可穿戴”概念和设备闪亮登场、令人应接不暇,虽雷大雨小,却噱头十足。
与国外市场方兴未艾相比,国内市场呈现出“概念火热,市场冷清;风投谨慎观望,产品销售不佳”的现状。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可穿戴设备?对消费者而言,这是一场想象力的比拼;对开发者而言,这是一场创新力的角逐;对于投资者而言,这是一场判断力的较量。想象力、创新力、判断力,这是不同维度的能力需求,而三者结合起来恰恰是可穿戴技术的重要突破口。
“可穿戴”(Wearable),需要更多地表述和定义为“科技”(Wearable Technology),而绝不仅仅是“设备”(Wearable Devices)。只有将“可穿戴”定位在宏观的“科技”层面,才可能走出“设备”的狭隘,从而创造出更高端的产品和设计。
网络发展至今,无论是设计者、开发者,还是运营商、渠道商,亦或消费者、品鉴者,都需要走出“软件硬件”、“线上线下”、“内容渠道”、“产品服务”等对立、矛盾的二元思维。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,是“大数据+云计算”的时代,是内容、技术、渠道、服务、平台、入口甚至体验皆可为王的时代,更是一个“大连接+大融合”的时代。格局,是制胜的王道。如果没有大格局,囿于既有的领域闭门造车,不可能诞生伟大的产品。而这样的大时代,只有伟大,方能生存。
从这个意义上来讲,当前,理性的消费者、睿智的开发者和谨慎的投资者们,至少应从以下几个维度对“可穿戴科技”进行重新定位、思考和创造。
一、可穿戴科技的实用性
市场对可穿戴设备时尚性的期望值,远远高于此前的其他科技产品。但功能性或者说实用性,依然是其立身之本、成败关键。可穿戴设备可以具备什么功能?通话、短信、广播、电视、邮件、音乐、视频、相机、手表、WIFI、二维码、GPS、蓝牙、传感器……诸如此类技术最不是问题,现有主流电子产品的功能都能在可穿戴设备上有所体现。然而,一个“全能”的设备,真得就是我们想要的吗?倘真如此,我们可以不称之为“可穿戴设备”,而改称为“可穿戴手机”、“可穿戴电脑”……其结果势必流于平庸,陷入“拼低价、拼服务”的终端硬件竞争,最终水货山寨、鱼龙混杂。可见,功能多少不是问题,问题在于是否具备独创性。
穿别人穿过的衣服,是模仿;用别人已有的功能,是拷贝。有别人没有的特性,才是独创。可穿戴设备需要与众不同。究其特性,重在“穿戴”。浅层面的“穿戴”,是附属品、是修饰物,主要功能是辅助或装饰;深层次的“穿戴”,是解放,是延伸。以设备更多地解放“眼耳鼻舌身手足”,以功能更好地延伸“视听嗅尝思动行”。小而言之,是可穿戴设备让身体更健康、更自由、更强大;大而言之,是让可穿戴设备成为“身体的一部分”,让身体获得更多的时间自由和功能延展。实现科技与身体融合,网络与人类交互,“物人合一”,才是可穿戴设备的独特性所在。因此,判断一个可穿戴设备好坏与否,一个重要标准是,看它与身体的融合度,看它帮助了身体什么,解放了身体什么,延展了身体什么。设备是设备,身体是身体,可有可无的,纵使千般花哨,也是无用之物。
二、可穿戴科技的易用性
解决了有用的问题,下一步的关键是易用。易用的核心是目标群体。设备为谁设计,让谁来用,必须在设计和开发之初就非常明确。一切人都能使用,是科技产品的理想目标,但绝非明智首选。在产业垂直化、精细化发展的今天,小的切入点,清晰的市场定位,明确的销售人群,对产品的生存和成功至关重要。
以市场出现的可穿戴设备来看,多数产品的目标群体指向明确:其中最多的是时尚一族、老人、孕妇、婴儿、患者。过去,商人常在嘴边的话是”女人和小孩的钱最好赚“。当下,”老龄化“是中国不容忽视的现象,据悉,我国平均每年增加1000万老年人口。2013年底,老年人口总数将超过2亿;到2025年,老年人口总数将超过3亿;到2033年,将超过4亿。在这样的社会背景和市场蓝海下,可穿戴设备更多地选择面向”老、幼、病、孕“,确是明智之举。此类群体有一个共同的特点,就是自理能力弱,操作能力不强。这就决定了为其设计的可穿戴设备,不能复杂,不能繁琐,不能有害。这就要求设备的设计理念、生产原料、应用手段、操作方法既要高标准又要易操作,最好是绿色、环保、简洁、易用”的“傻瓜型”装备。面向时尚一族的,易用也是前提。
三、可穿戴科技的可支付性
免费短信、免费通话、免费杀毒、免费手机……近年,互联网市场上出现了众多”以免费搏入口“的经典案例。“免费”吸引用户、“零利润”打压对手,让互联网的巨头大佬们轻易占据一个个新兴市场,纵使起步较晚,亦可后来居上。因此,就国内互联网市场而言,在巨头大佬暂未发力“可穿戴”之际,率先吃螃蟹的中小厂商必须居安思危,制定合理且有竞争力的价格策略。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独创性的产品,要果断走“高端大气上档次”的定价策略。没有持久竞争力和易被模仿的产品,不如直接“微利润”、“零利润”甚至免费,去“拼入口”、“聚人气”、“占市场”。切忌像苹果5C一样,既不廉价、又无特点,让用户既支付不起又提不起兴趣。
无论采用何种定价策略,让普通民众支付得起并愿意花钱,是底线。
四、可穿戴科技的舒适性
如讨论实用性时所谈到的,可穿戴设备的最高境界是“人机合一”,要让设备与身体融为一体,穿戴起来感觉自然,犹如天成。舒适,是人们愿意穿戴设备的前提,更是用户选择穿戴设备的理由。否则,可穿戴设备与手机、平板电脑等日益精致、便携的科技产品相比,没有太大优势。无论是用于美体、健身、医疗、保健,还是互动、通讯、娱乐、游戏,都要保证设备带给人舒适、放松、方便和快乐。
从这个角度来看,谷歌眼镜未必是一款理想的可穿戴设备,因为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喜欢戴眼镜,而习惯戴眼镜的人也未必适应摘下现有的换上一副新的。众多的设备选择“手腕”,正是看重了手腕对身体的正常活动影响更小,而附加的舒适度体验可以更多。设备穿戴上人体,眼耳鼻舌身,哪里最自然、最舒适,恐怕不能只是科研人员说了算。设备厂家可以更多聘请医学、保健学、生理学甚至心理学方面专家共同研发,必要的时候,不妨让网民和用户说了算。
五、可穿戴科技的交互性
穿戴上身,如果不能实现“人机交互”,则设备如同首饰,中看不中用。现在,“医疗”类的穿戴设备,实现了对人体的感应和监测,实时反映血糖、血压、心率等健康指标,是一个很好的尝试,但更高级的交互绝不仅仅如此。不妨无限地打开想象力,比如同样是“医疗”类设备,既然可以实现人体指标的西医式检测,为什么不能尝试“把脉问诊”的中医式看病。何况,健康也只是一个维度,与身体交互可以让我们活得更健康,与眼球交互可以让我们看得更精彩,与耳朵交互可以让我们听得更真实,与鼻子交互可以让我们嗅得更丰富……那么,更深层次的呢,与大脑交互,是否可以让我们思考得更智慧。更多设备同步起来呢?直立行走解放了人类的手、交通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腿、计算机替代了人类的一部分计算和记忆……但凡与身体深度融合、智能交互,可穿戴科技潜力无穷。
六、可穿戴科技的兼容性
讨论完人机交互之后,无法回避的话题是“设备交互”。网络发展到今天,连接无处不在,每个人都不止一部移动终端。台式机、手机、平板电脑、游戏机、电子书、音乐播放器……太多的终端,到底哪个是我们的首选?迄今为止,还未曾出现“门户”式的设备和产品。可穿戴设备如何?在功能专注单一的设备之外,开发一部兼容性强、众物相联的“门户式”可穿戴设备呢?比如一个腕表,让其基于Wi-Fi、蓝牙、NFC、GPS等技术手段,无线连接起用户的其他终端设备,当电脑有邮件、手机有电话、IPAD有微信、电子书有推荐、音乐有更新……都第一时间显示、提醒并推送在可穿戴设备上,是否能给生活带来更多便利与惊喜?笔者对此类产品充满期待。随着车联网、物联网的进一步发展,终端越来越多,这样的“设备门户”或“入口式设备”极具使用价值和市场潜力。而一旦抢占了这个“入口”,就抢占了用户的时间,也就抢占了网络的未来。
七、可穿戴科技的时尚性
这是目前被讨论最多的特性,不必赘言。就其形态而言,无论是眼镜,鞋,衣服,手表,手环,健身设备甚至假发等配饰,将其设计时尚、趋向流行甚至引领潮流,已是科技业界的强项。唯一需要提醒的,依然是独创性,因为与人体完美结合的产品,颜色、形态、质感、声音、触觉各个方面都可以大胆创新、独树一帜,成为一个时代的重要标识或品牌。尽管简洁、经典是这个时代的突出特征,但用户永远都不会停止对美的追求和对新的体验。
八、可穿戴科技的蓄电性
如何充电,多久充一次电,充一次电能用多久?这三个问题已经成为了众多科技产品发展的“瓶颈”。远距离充电、太阳能充电、利用人体热能充电?为什么不呢?评判一个可穿戴设备的好坏,蓄电性问题无疑是一项重要指标,期待未来的可穿戴设备能在这方面有所突破。
九、可穿戴科技的开放性
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历程,清晰地勾勒出了未来走向,那就是“大连接+大融合”,网络如同世界一样,正在逐渐地“去中心化”、无“我”化。可穿戴科技正是这个时代的下一个弄潮儿。因此,开放性,是可穿戴科技发展的重要引擎。“头脑风暴”设计、开放API、鼓励创新、技术植入,分享平台,将加速设备的研发创新,促进用户的海量增长。并且,这种开放不应该仅局限于技术领域,更多地还有经营理念和产业格局。
(作者:张学玮,门户网站资深主编。 )
可穿戴设备的发展我觉得还需要材料科学的进步,比如可弯曲的液晶屏的低成本化,低功耗化。 等
路漫漫其修远兮